行走山水之间领略南充魅力
2023-06-20

1_469_458_1920_1275.jpg

“水美乡村——名家南充滨水行”活动走进阆中水城。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杨晓江文/图

6月16日至18日,由南充市作家协会、四川省滨水城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的“水美乡村——名家南充滨水行”活动举行。来自北京、天津、重庆、四川等地的20名全国知名作家、诗人,在秀美的嘉陵江畔,体验乡村振兴之美,畅谈文旅融合之路,抒发文学创作之感。

南充的乡村有怎样的魅力?南充人有怎样的文化品格?南充这座城市流淌着怎样的文化基因?……文学名家们说,他们带着无数个疑问与期待而来,当走入南充的山水田园中,走进醇厚悠长的南充文化中,一切都有了清晰的答案。

A谈体验一路上惊喜连连

16日至18日,作家们走进阆中古城、阆中水城、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等地,切身体验南充的生态之美、人文之奇。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议,惊叹南充城乡的发展变化。

17日下午,在中法农业科技园全气候智能温室,温润的气息混合着番茄的清香扑面而来,一串串颜色鲜艳、形态迥然的番茄缀满枝头,作家们置身“番茄工厂”惊叹不已。“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从‘科技小番茄’看到了现代农业的样板。”散文家徐良说。

“南充的山水田园别具一格,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明显。这里,正在成为农林文旅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生态修复以水兴农的标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代表。希望进一步把文化与生态有机结合,把产业与园区协调发展,探索出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南充模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新文艺群体专委会主任、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说。

“三天的行程,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家园’,我希望再来一次南充。”来自重庆的作家任光明说,“这是我第三次来南充,第一次是1989年来学蚕桑,第二次是学阆中的旅游,现在来学乡村振兴,每一次都收获满满。”

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裕国参观后感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中法农业科技园看到了生态修复的示范作用和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

小说家、《青年作家》副主编卢一萍说,“这是一次充满诗意的旅程,从来没想到农村会变得这么美,这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

阆中水城、凤仪湾呈现出来的乡村之美,发展之美,让作家们认为不虚此行。“我第一次以客人的身份回到南充,这次活动集采风、研学、调研于一体,让我发现了新的南充、新的农业、新的理念,我将继续讲好南充故事,书写家乡情怀。”南充籍作家彭家河说道。

B谈创作乡村是文学富矿

一路上,作家们谈乡村振兴、谈文学创作,其乐融融、感慨颇多。“南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以水为主题的嘉陵江文化有太多值得书写的”“在南充找到了很多情感上的共鸣”“将用手中之笔,尽力写好南充的‘诗和远方’”……

“乡村振兴这个话题谈过多次,南充的乡村创造了一种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方式,我们写乡村不能浮光掠影,既要写新发展、新变化,还要关注当地的老百姓,写人与自然,写生命的力量,从而抵达内心深处。”座谈会上,成都市作家协会主席、诗人熊焱谈了自己对乡村振兴题材写作的认识。

“我偏爱农村,偏爱基层,在南充的乡间行走,感觉像是到了文学创作的新天地,这里是文学的富矿,因此要写好‘水美乡村’这篇文章也不容易,需要更深入地思考,找好角度。”刘裕国说。

《红岩》文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吴佳骏在谈到文学创作时认为,写乡村振兴要重点写人,“文学就是人学”,把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变化写好是十分重要的。

嘉陵江把最柔美的身段留在了南充,造就了南充多元包容的文化属性,名家南充滨水行具有十分特别的意义。在南充市作家协会主席瘦西鸿看来,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采风,以“水”为媒介,向广大作家展示了乡村振兴的新成就,展示了文旅融合的新篇章。“未来我们将组织更多的文学名家到南充来采风,精心策划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借助名家之笔,宣传推介南充。”瘦西鸿说。

一段行程,一次座谈,一场山水间的邂逅,让与会的作家们沉浸在高浓度的文化氛围之中。瘦西鸿说,“我们期待作家们在南充山水田园中有所收获,写出有品质、有文采、有激情、有深度的作品,将南充故事传播得更远。”

作家访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籍天津作家秦岭

百闻不如一见是南充

6月16日至18日,参加“水美乡村——名家南充滨水行”活动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籍天津作家秦岭一路感叹,一路惊喜。18日上午,结束全部参观行程后,秦岭接受了记者专访,分享一路的收获,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记者:您去过很多地方,这一次来到南充的阆中和高坪,有哪些不一样的收获?

秦岭: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南充,短短三天的行程,参观了阆中古城、阆中水城、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等,收获颇丰、惊喜连连。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一直期待能有机会走进南充,终于圆梦。

在阆中采风我有三点感受特别深刻。一是历史感。阆中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迹,美丽的传说;二是文化感。阆中的文化具有独立性,以前仅仅知道“阆”字本身的意义,到了阆中才知道,“阆”字的背后体现的是嘉陵江流域的风物、风情,原来传说中的“阆苑”真的存在;三是对接感。我的老家在甘肃天水,天水是伏羲故里,伏羲是华胥之子,阆中有很多华胥的传说,感觉非常亲切,传说也是文化的一个根系。

此外,参观了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看到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山脉、河流、湿地、人文遗迹高度融合,这是文旅融合的典范。

记者:南充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甘肃天水也拥有厚重的三国文化,两地有哪些共同语言?

秦岭:《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南充人,正是因为《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才孕育而出,继而形成影响中外的“三国文化”,南充是当之无愧的三国文化之源。听说,张飞镇守阆中长达七年,阆中还流传张飞大战张郃的诸多故事。同样,在三国时期,天水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维、计杀张郃等重大战事,都发生在天水及周边地区,三国古战场文化源远流长。

南充和天水在文化上有很多共同语言,南充是纪信故里,至今还有纪公庙,而在天水有全国最大的天水纪信祠。南充和天水共同纪念纪信,是对他忠义精神的认可和赞扬。两地可以进一步加强交流,推进文旅事业发展。

记者:您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高高的元古堆》,就是写乡村变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该如何借助文化的力量?

秦岭:我一直在关注乡村,《高高的元古堆》是原国务院扶贫办、中国作协联合打造的25部“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之一,该书把乡村蝶变的动人故事讲给了全世界听,并由英国独角兽出版社翻译成英文版在欧洲发行。一本书、一篇散文都是文化的力量,其背后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要能听到生活的气息;要加强文旅人才队伍建设,拓展乡村旅游解说员的知识结构;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宣传推广。同时,作者在书写乡村振兴题材的文章时,一定要将个人的观察和情感诉诸笔端,避免千篇一律,这样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杨晓江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