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安
几天来,大自然慷慨馈赠,风和日丽,祥和温馨,心境如同天空一样明朗,与春姑娘同行,重游万卷楼,别有一番情调。
踏上石条砌成的二百五十多级台阶,每走一步都在缓缓攀升,仿佛穿越时空,迈向千年历史长河。一鼓作气,登上万卷楼,心里陡生敬畏。
资料显示,早在三国蜀汉时期,为纪念史学家陈寿而修建的万卷楼,因年久失修而毁坏,今天看到的万卷楼已然是重建的新楼。1981年,当“春天的故事”唱响神州大地,我们从农村来到果城读书求学,还不见万卷楼尊容。师范毕业分到机关工作几年后,我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有幸见证了万卷楼在西山玉屏公园拔地而起。从此,刷新了这座城市的颜值,唤醒了城市记忆,也为市民增添了游览的新去处。每逢节假日,好友相约,家人一起,或徒步,或骑车,赏万卷楼不亦乐乎。
许久没到这里来了,万卷楼迎风迎雨,往昔风采依然,只是周围景色比重建之初美了很多。树高千尺,绿荫环绕,泉水潺潺,果叶优雅,花草飘香,芬芳扑鼻,与古籍描述的“四周古木葱郁,翠竹蔽天,甘泉流淙,一幅山水画卷”一脉相承。偶尔,传来几声鸟鸣,使原本幽静的山林显得更加空灵。陈寿选在这里读书、治学和归隐,确实颇有眼光。
如果说万卷楼是一个博物馆,一点也不夸张。名联为证:“千秋笔写千秋史,万卷楼藏万卷书”。楼中陈列的海量文字、图画、照片、壁画、楹联、实物、经典等,足以令世人触摸三国时代的脉络,详知陈寿的学术成就、坎坷人生和浩然正气。陈寿历经艰辛完成的巨著《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占得一席之地,又为《三国演义》提供素材和思想启迪,更是流芳千古。学者说,没有《三国志》,就没有《三国演义》。
今天,我们能够听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如此优美的旋律,饱览波澜壮阔的三国画卷,品味空城计、连环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单刀赴会、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过五关斩六将等经典故事和英雄侠义的智谋传奇,文学巨匠陈寿功不可没。“笔底波澜,文著千秋”,可谓实至名归。
虽然我不是“三国迷”,但对三国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2019年盛夏,我在广元唐家河休假,其间听说“蜀汉江油关”距离不远,便兴致勃勃驱车踏访。汽车在群峰夹峙、高山深谷中缓慢穿越,行至平武县南坝镇,“江油关”几个大字豁然出现在眼前。走下车,一阵凉风迎面,我不禁打了个冷战,只好就地买了件新衣穿上。环顾四周,其地天险自成。涪江湍急,浊浪翻卷,群山环抱,险峰壁立,直插云天。导游说,这里是刘备入川后,为防曹操大军越过摩天岭南下而设立的军事要塞“江油关”。诸葛亮死后,关口防守松懈,曹魏将领邓艾兵出阴平邪径奇袭,蜀汉守将马邈不战而降,魏军长驱直入,攻陷成都,蜀汉灭亡,江油关由此名扬天下。
坐在万卷楼中,浓郁的墨香沁人心脾,书籍的魅力激发着阅读的无限乐趣。我们这批人很幸运,在国家人才紧缺的年代,初中毕业就考上师范学校,毕业后便参加了工作。然而,过早脱离校园生活,读的书实在有限。进入工作状态后,成天快马加鞭完成任务,哪有过多的时间系统阅读?“书到用时方恨少”,也只能临阵磨枪,零零散散,缺什么补什么。
相传,陈寿拜谯周为师时,谯周问他:“你家藏书有多少?”陈寿答:“千余册。”谯周又问:“要治学,加十倍行吗?”陈寿答:“好。”
这就是万卷楼的来历。正因为陈寿博览群书,所以他在历史、文学等诸多领域造诣深厚。
古人言:不读书,无以知礼;不知礼,无以做人。如今“解甲归田”了,最不缺的是时间。除了柴米油盐,拾起书本,亡羊补牢,用书籍打开视野,和各种朋友交流,领略不一样的风光,获得力量,平静内心,润养灵魂。杜甫告诉我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边阅读,边动笔,把美好瞬间,深刻感悟,趣闻轶事,春花秋月,夏凉冬雪,珍藏在文字里,让岁月留声,让回忆永存。
沧海桑田,风景万千。万卷楼,这座文化殿堂、历史地标,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树一帜,备受世人颂扬。
刘克安南充资深媒体人,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