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虹文/图
2月17日,记者从市委宣传部获悉,近日,四川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名单已经出炉,南充共有两件作品入选,其中,由南充市融媒体中心拍摄制作的网络纪录片《坛之韵·顶上年华》获评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据悉,该片聚焦中国传统表演艺术——杂技的融合与创新,讲述了以米加乐为首的新生代杂技演员追梦“金狮奖”的故事。
1.拍摄纪录片展现杂技人的坚守与努力
第十九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吸引了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2200多名嘉宾和演职人员参与,从5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节目中,优选22个国家的30个顶级节目进行决赛,最终评选金狮奖3个、银狮奖5个、铜狮奖7个。南充市杂技团精品杂技《太极·坛韵》历经激烈角逐,斩获国际杂技最高奖项之一的“金狮奖”。
当这个好消息传回南充时,大家都沉浸在获奖的喜悦中,同时也好奇南充杂技是如何做到的?《坛之韵·顶上年华》导演、编剧王雪莉把镜头对准了南充市杂技团的青年演员们,用纪录片的形式揭开南充杂技人的奋斗之路。
“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也能捧起‘金狮奖’,作为中国杂技界的‘奥斯卡奖’,它是无数杂技人梦寐以求的奖项,如果你要问我获奖的秘诀是什么,一次、两次、上万次,要把顶坛技艺练到炉火纯青,唯有重复再重复,坚持再坚持……”纪录片的开头,以《太极·坛韵》的主要演员米加乐的口吻,开启了南充杂技人坚守和努力的奋斗故事。
今年24岁的米加乐从2011年进入南充市杂技团开始,就一直坚持训练“顶坛”技艺。“杂技演员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训练的,刚进团除了练习基本功,还需要选择主攻门类,有蹬鼓、转碟、空中杂技,但我对‘顶坛’情有独钟。”在纪录片中,米加乐回忆起了自己的“顶坛”之路,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教练终于答应教他。
也许当时在小小的米加乐眼中,教练有点不近人情,但教练却有自己的“苦衷”。“练坛子很辛苦,要没日没夜地练,把头皮砸破了都是‘家常便饭’,流血、结疤,反反复复,没得三五年是看不出来成效的。”南充市杂技团教练金涛说,最终他也被米加乐的坚持打动。
2.时长15分58秒全网播放量超200万次
金涛介绍,顶坛技艺脱胎于传承千年的“百戏”,旧时也叫“耍花坛”,道具是一个小口大肚的坛子,高约35厘米,腹部最高直径约30厘米,表演者要通过技巧使坛子完成侧倒、平衡、旋转、倒立等各种高难度动作。
在纪录片中,米加乐练坛的第8年,终于有了自己的坛艺节目。从《川北坛艺》到《坛韵》,再到最终问鼎“金狮奖”的《太极·坛韵》,历时五年。《太极·坛韵》用太极神韵做金线,串联起“顶花坛”这项传统技艺,展现出太极拳与顶坛技艺的共通之处。小坛灵活迅疾,大坛沉稳厚重,在杂技技艺、编排呈现、道具装置、服饰造型、音乐韵律等方面实现杂技与太极的融合创新。
“‘金狮奖’不会是南充杂技人的终点,而是起点,南充杂技人薪火相传,勇往直前。”最后,纪录片在一句充满希望与力量的话语画上句点。
网络纪录片《坛之韵·顶上年华》由南充市融媒体中心制作,总时长15分58秒,于2023年12月15日在直播南充APP上首播,并在四川观察APP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全网播放量超200万次。
该片聚焦中国传统表演艺术——杂技的融合与创新,讲述了以米加乐为首的新生代杂技演员追梦“金狮奖”的故事,这是南充几代杂技人的技艺传承和寻梦之旅,也是杂技人的奋斗历程。片中展示了南充杂技人勇于拼搏、开拓创新,最终收获成功的过程。该作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南充杂技人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贡献。
经过前后一个多月的拍摄和制作,最终形成了时长15分58秒的网络纪录片。王雪莉介绍,该片“以小见大”,讲述了南充三代杂技人的坚守和努力,向全国观众展现了南充杂技的独特魅力。2024年,《坛之韵·顶上年华》荣获四川新闻奖一等奖。
“作品能够获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对我们全体制作人员来说都是一种鼓励。”王雪莉表示,将继续寻找南充这座城市的闪光点,争取通过更多优秀的作品来讲述南充故事,展示南充形象。
■延伸阅读
网络纪录片《坛之韵·顶上年华》由南充市融媒体中心拍摄制作,聚焦杂技的融合与创新,讲述了以米加乐为首的南充新生代杂技演员追梦“金狮奖”的故事。
片中展示了南充杂技人刻苦训练、努力拼搏、开拓创新、收获成功的过程。该作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南充杂技人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