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听作品,你关注到情绪价值了吗?
2024-08-22
以正向情绪价值的注入与释放
促进网络视听文艺高质量发展

张守志


  伴随网络文艺生态、文化产业、媒介场域的多重变革,愈发凸显出情绪价值在文化艺术“生产-消费”各环节上的关键作用和重要影响。前段时间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与会嘉宾也从网络视听内容生产与传播层面,指出网络视听文艺作品要敏锐地捕捉时代情绪和国民心态,为受众带来正向的情绪价值和积极的影响。不难看出,情绪价值在网络视听文艺作品中的注入与释放对其生产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当前网络视听文艺总体发展态势来看,从网剧、网络电影,再到网络综艺、网络微短剧、广播剧等,其内容生产与制作无不以受众为核心——感知受众心理与情绪的转变,洞察受众审美需求和标准的变化。由此可见,网络视听文艺作品对情绪价值的挖掘与凝铸,不但是对受众审美需求、内容偏好、文化消费心理的深入把握,而且作品所呈现和释放出的情绪吸引力及其蕴含和提供的情绪价值,也能成功激发受众的情绪共振与情感共鸣,点燃大众文化娱乐消费热情。因此,对现象级和代表性网络视听文艺作品进行梳理,探寻其情感叙事策略和情绪价值输出,或将对未来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支撑。



情绪价值渲染与“爆款”作品涌现


  目前,对情绪价值的强调与应用,已经泛化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际交往到购物消费,从心理感受到审美体验,我们越来越重视情绪价值的供给问题。而所谓情绪价值,源自于经济学、营销学领域,主要是指情绪收益和情绪成本之间的差值。就网络视听文艺作品生产而言,着眼于社会生活和人情人性,呼应广大受众的审美需求,进而在作品创作中开掘情绪价值、提供情绪价值,不但可以更好地激发受众的审美情感,而且能够深度建立起作品与受众的情感联结,增强作品的接受效果,引发作品的现象级传播。


  首先,对情绪价值的洞察与挖掘,已融入网络视听文艺生产端的各个环节。“爆款”网络视听文艺作品在内容策划和创作上,能够精准定位受众群体的情感需求和情绪特点,把握其情绪与心理特征,将之与作品内容进行融合,并在创作中针对受众群体的情绪感受、心理关切、情感体验等,进行直接、精准、有效的输出和呈现,为其提供相应的情绪价值,使受众得到情绪疏导和情感释放。比如,网络综艺《种地吧》聚焦日常农耕劳作与青年成长,鲜活真实地展现“种地小队”从体验乡村生活到田间劳作、收获成果的全过程。该节目打破了传统田园类综艺叙事模式,以还原乡村生活风貌与强烈的“养成”属性,记录“种地小队”成员们通过辛勤劳作和不断的努力,促进自身的成长和精神面貌的变化。究其“爆火”的原因,一方面,该节目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再现,满足了受众对田园生活的想象;另一方面,该节目的养成性、陪伴性、引导性,对准了受众群体的情感需求与审美需求,从而在实现情绪疗愈性与治愈性的同时,输出健康积极的劳动观与生活观。


  其次,对情绪价值的编码与植入,已渗入网络视听文艺接受端的各个部分。在项目开发和题材处理上,网络视听文艺作品进一步地通过类型化制作,强化作品内容特点和情感属性,放大题材特质和内容上的情绪色彩,激发受众情绪共情。在作品传播与接受方面,则借助视听平台的算法优势,把握用户的个人喜好、内容偏好等,将作品更为精确地匹配受众,使其成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实现情绪价值的释放。比如,网剧《苍兰诀》在突出作品玄幻仙侠类型的同时,将受众感兴趣的“魂穿”等叙事元素有机融入故事叙事,借由月尊东方青苍与息山神女小兰花彼此的救赎,强化作品“纯爱”的情感特征,通过代偿性与超越性情绪价值的输出,引起受众的情绪共振,进而通过延展作品的话题度与讨论度,形成现象级的传播态势。可以说,“爆款”网络视听文艺作品对情绪价值的挖掘和渲染,最终透过作品触达受众的情感世界、触发受众的情绪共鸣,并以情绪价值的供给直抵受众心理,从而扩大作品接受效果与传播效能。



情绪价值嵌入与制播模式生成


  情绪价值在网络视听文艺作品传播过程中的有效供给和输出,需要以其叙事建构和视听表达为载体。在以“内容为王”“技术制胜”的网络视听文艺发展背景下,网络视听文艺作品的类型构成、内容表征、文本形态,越发呈现出IP化、感官化、开放性、技术性等特点。而情绪价值在其中的有效嵌入,不但需要依靠精品化、创新化的叙事建构,而且还需要借助“艺术+技术”交互融合的视听表达,以此充分渲染和彰显情绪价值,唤醒和启动受众的情绪,触发受众的审美情感。更好地为受众的情绪共情,以及收获饱满的情绪价值,提供动力支撑。


  在叙事建构层面,网络视听文艺作品情绪价值的生发,一方面可以将其寓于故事冲突、情节悬念、剧情反转、环节设计之中,使其凝铸于引人入胜的叙事情境,渗入跌宕起伏的情节演进和叙事进程,并在作品叙事张力的作用下得以深化和突出。另一方面,作品还可以通过情节点、矛盾点、动情点的精心设计,使情绪价值得以强化和凸显。比如,网剧《新闻女王》以女主播文慧心与新闻传播机构SNK-NEWS各利益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铺设层层悬念和反转,集中地将职场竞争、社会伦理、爱情际遇等话题,高密度地融合在剧情编排之中,通过叙事“爽感”直击职场打工人的“痛点”,唤起职场生存共情。再如,网络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借由形象反差、情节反差等叙事设计,形成该节目反差叙事复合框架。并且,通过“30+女团蝶变”的概念定位,以及“三十而骊,青春归位”的价值输出,投合女性受众情绪,燃起情感张力,成功制造该节目的叙事效果和传播效应。


  在视听表达层面,为了给予受众极致的、沉浸式的欣赏体验,网络视听文艺作品的制作也越发追求“电影感”和“氛围感”。不论是借助前沿视频与音频技术的赋能,还是通过革新拍摄与制作手段强化感官刺激,网络视听文艺作品情绪价值的点染、情感的传递、情理的升华,均需要以此为基础进行直接有力的艺术呈现。从而形成作品与情感的高度配适,技术与情绪的细致贴合。以网络微短剧为例,国内首部虚拟制作悬疑短剧《柒两人生》已使用XR虚拟应用场景、实时渲染和动态追踪技术等进行拍摄与制作,作品视听影像中的压抑感完美贴合悬疑剧情,给予受众深刻的欣赏体验。而“新春档”上线的短剧《小年兽与捉妖师·龙年篇》,以精心的场景营造和细腻的影像设计,借由渡季与小年兽的穿越之旅,以及帮助年阿宝的奇幻故事,传递浓浓的民俗风情与世间温情,使作品在“合家欢”氛围中带给受众情绪抚慰。不难看出,当前网络视听文艺不断寻求制作技术突破和艺术创新。其叙事建构与视听表达也紧紧聚焦受众的审美心理,通过“内容+技术”双引擎形成创新驱动力,有效地增强受众的情绪卷入和情感代入,强化其欣赏体验和审美感受。



情绪价值提升与产业未来发展


  当前,网络视听文艺以受众为中心的制播逻辑,以产业化、链条式发展的商业逻辑,使其在内容策划、作品定位、产品推广、接受效果等层面,全方位、多链路对准受众的情绪特点,形成与受众情感配适迭合的叙事与传播策略。从追求想象性、代偿性、超越性的内容连带,到突出情绪激发、情感代入、情理升华的接受链条,再到实现情绪共情、认知共情的传播机制,大部分网络视听文艺通过正向情绪价值的聚合与提升,使受众审美体验从浅表化的愉情愉心,向深层次的悦志悦神转变,积极地发挥作品影响力和价值引领力。


  首先,网络视听文艺作品正向情绪价值的凝聚,需要以审美价值、艺术价值与情绪价值的交互融合为基础。通过作品垂直定位、细分受众群体等方法,进一步深化作品情绪价值的功能性和导向性,使之与受众现实生活、作品艺术呈现紧密结合。要以作品的好内容和精品化制作,凸显其正向情绪价值映射,激发受众的审美认同与价值认同。比如,聚焦青年群体现实生活和个人成长的网络视听作品,借助小切口、生活化、话题性的叙事建构,以及精良的视听制作,获得广泛的关注和认可。网络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通过展现律政、医疗等行业的实习生活,进行行业实战训练和职场观察。在职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针对青年就业选择、实习实训、职业规划等问题,给予专业视角的解读和疏导。网络微短剧《奋斗吧!阿娟》以主人公阿娟、阿乐携手努力,在大城市打拼奋斗,完成自己的梦想为情节主线。将“努力生活就会发光”作为该短剧的主题中枢,串联起青年梦想和城市的万家灯火,传递日常生活的暖意与都市中的烟火温情。


  其次,网络视听文艺作品正向情绪价值的提升,需要以思想价值、文化价值与情绪价值的互融互通为依托。现阶段,越来越多的网络视听作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和思想内容,通过年轻化、故事化、情感化的叙事表达,熔铸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文化认同。不但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并且以情绪共情为起点,情理升华为抓手,在感悟与共识之中形成广泛的受众共情群体。比如,网剧《梦华录》对元杂剧《救风尘》进行了创造性改编,在突出作品“她题材”特质的同时,强化其奋斗励志、团结互助等思想内涵,使作品引起较大的受众共情。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以奇情般的故事想象,将朴素的生活道理、发人深省的家国情怀,镶嵌于自然流畅的故事叙事和富有意味的影像之中,持续激发受众的情绪共振。作品在带给观众情感共鸣和升华的同时,也引发了深刻的历史文化思考。


  综上所述,在创作上挖掘情绪价值,制作上强化情绪价值,传播上突出情绪价值,已经成为当前网络视听文艺作品生产制播的重要规律。值得关注的是,在网络视听文艺强劲发展的背后,透过商业、技术、文化等结构性力量的勾连作用,文化艺术场域与消费格局越发受到“感性经济”逻辑的影响,“情绪受众”也在这一背景下放大显影。而在未来,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耦合使网络视听文艺发展迎来关键窗口期,正向情绪价值在内容生产与消费链条中的积极作用也日益突出。并且,随着行业制度的完善和治理的加强,专业化、精品化、技术化融合的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夯实。网络视听文艺的生产与制作更应聚焦正向情绪价值,把握受众情感脉动,关注时代生活,拥抱科技创新;应以受众为核心精耕细作,在提升作品品质、满足受众审美需求的同时,有力推动网络视听文艺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辽宁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本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4年8月21日第3版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