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四川日报 南充2人上榜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025-03-20

1_1871_2497_2762_3091.jpg

在阆中丝毯文化创意产业园,陈列着用丝毯编织技艺创作的精美丝毯。

本报讯(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奎谯灵敏文/图)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在942位入选名单中,南充有2人入选。

南充入选的两位传承人技艺类型为:传统戏剧类和传统技艺类,具体为南部县皮影戏(四川皮影戏)传承人何华平、阆中市丝毯织造技艺传承人卢兴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指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责任,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经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传承人,他们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贡献。”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所在项目包括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此次南充入选的传承人在非遗传承和发展上均做出了亮眼成绩。

据了解,何华平是南部县马王乡何家班皮影戏的代表,马王皮影戏始创于清雍正年间,从创始人何应贵传至何华平已有八代。南部县马王乡何家班皮影戏的人物造型吸收了脸谱、剪纸艺术和渭南(陕西)灯影等艺术特点,而且表演艺术十分精湛,两个人即可完成整台演出,其中一人操作所需要的11种乐器,一人操纵表演的所有人物动作,创造了“一口说唱千古事,双手摆弄百万兵”的奇迹。卢兴琼系四川银河地毯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阆中丝毯编织技艺的代表人物。卢兴琼与丝毯打交道40多年,领衔编织了《秋天》《唐三彩》《天堂眼》等精品丝毯。近年来,阆中丝毯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奖”“全国手工丝毯质量评比第一名”等荣誉。

2007年开始,我国开始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迄今已有6批,他们在各自行业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贡献。


最新推荐